井冈山是一种信仰
——ng28南宫青年的井冈影象
来源:中国中材股份有限公司 宣布时间:2017-09-15一、引子:井冈山是什么
小时候,无论是在尊长讲的故事里,又或是在语文历史教材里,“井冈山“”朱毛会师“”反围剿“都是高频词汇,关于那段历史,我们都有些一知半解的影象;长大以后,我们有更多的时机去深入探究那段历史,关于一些是是非非、功功过过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
谢谢集团组织的这期培训班,让我们这群来自五湖四海、各个板块、年龄纷歧的青年(或伪青年)有了这五天的时间来相处、相熟,也让我们成为了集团万千青年中的幸运儿——来到了中国革命的圣山,最直接也最清晰的触碰到了这段属于中国革命史的骄傲,这段影象,完完全全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井冈山,你是什么?
二、要知道井冈山是什么,就要用你的双脚去感受它
忆三湾,上茨坪,看经典,祭英灵。
学专题,重体验,编芒鞋,葆作风。
两天的培训,各人获益良多,情景教学让我们似乎置身于那个苦难坎坷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专题教学又让我们在加深理论积累的同时还学到了更多行之有效的事情要领,进一步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但各人始终在期待着一个日子,一个充满了未知、却又令人无比神往和兴奋的日子。
年青人,究竟是不肯意坐着的,我们更愿意去奔驰、去比拼,我们更希望用自己的汗水和双脚去丈量井冈山的一草一木,我们更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去触碰那把钢枪——就如同在九十年前,和我们一般大的那群年青人们一样。
三、建材子女齐争先,最爱一身红军装
9月13日早晨,小雨。
操场上,八十余名身着红军装的学员们正在列队,期待我们的,是为期一天的体验教学,在这一天,我们将经历反围剿阻击战、急行军、找情报、寻草药、前线救护、自做红军餐等一系列运动,这一天,也许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最为珍贵的一天之一……
反围剿阻击战是今天最令人激动的项目之一,各人身着防弹衣,手持是非纷歧的种种武器,机枪、冲锋枪、狙击枪……各人凭据老师的安排分成了“国军”和“红军”两队,以小学校为中心展开了猛烈的争夺!
“红军”守得好,排兵排阵严防以待,二连三排的邹班长还险些领导战友们以少打多全歼了两个班的“国军”;“国军”攻得妙,二连一班从后山困绕,二班四班正面猛攻,虽然支付了惨重价钱,但最后照旧乐成赢得了最后胜利。
这场反围剿阻击战,虽然不是当年的场景再现,但其猛烈水平也大大出乎了我们最开始的意料。突如其来的相遇,猝缺乏防的枪声,以及瞬间“牺牲”了的队友……关于我们来讲,这可能是一场教学或游戏,但在九十年前,倒下来的那群年青人,却是把生命和热血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接下来就是3.5公里的急行军,每个班凭据地图线索寻找地标,既要准确性,还要整体速度,这考验的是身体素质,也是意志力,更是团队协作能力。战士们有健步如飞的,有气喘吁吁的,也有崴了脚的、岔了气的。但各人相互帮扶,相互打气,承继红军战士们不抛弃、不放弃的优良古板,各人实时、迅速的抵达了终点。
其中,有伤员体力严重不支坐上了担架,但更多的同志们却是轻伤不下火线。尤其是我们的巾帼英雄们,一个个英姿飒爽,不爱红妆爱武装。
山路崎岖,险情颇多,相助互爱的红军精神在身背三四条枪外加一个弹药箱的战士身上获得了充分体现。
四、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嗨咯嗨,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哟嗨咯嗨“,这是一首被我们学员们戏称为有”魔性“的歌,一来是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二来是自打上了井冈山,老师们一直在种种场合带我们唱这首歌,再来就是险些每顿饭都有红米饭,我们每次在食堂总是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来,然后再顺手打上半碗红米饭。
今天我们虽说是吃“红军餐“,但红军是肯定吃不上鱼和肉的,他们甚至没有盐,据老师讲,红军战士当年吃的是用墙上的土熬出来的硝盐。
伙食员们尽心尽力的做了一桌桌的饭菜,我们也简直很饿了,但这顿饭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香甜——在我们吃着红烧肉、花式蒸鱼、蒸腊肉、白米饭的时候,有时还诉苦盐少了油多了,可我们有没有想过,那年那群和我们一样大的年青人们,他们甚至没听说过红烧肉是什么,甚至他们直到牺牲都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谢谢你,红军。
五、八角灯光今犹在,黄洋军民鱼水情
下午,我们来到了八角楼。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也正是在八角楼里那盏总是点一根灯炷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保存?》《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辉煌著作——这时候的毛泽东,身处政治风波中,但也正是这种时刻让他无比的清醒,他总结了井冈山革命凭据地斗争经验,剖析了中国革命生长的纪律,红色政权能够保存和生长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盘据”的辉煌思想。
我们不禁进一步推断,是不是这盏灯火,给了毛泽东启发,这盏灯,是不是就是毛泽东心中那能够燎原的星星之火?
随后是黄洋界,一个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地方。
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守卫战就爆发在这里,毛泽东其时在《西江月》里写道:“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65年5月,毛泽东回到井冈山,划分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这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一些建筑、一些树木,站在群山中,放眼望去,种种雄伟险峻,尽收眼底。
黄洋界守卫战,仅仅是频频反围剿中的一次规模不算很大的战斗,但其却具有极其特殊而又深远的寄义——这是毛泽东"工农武装盘据"思想的实践与理论基础,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最终胜利的理论基础。
我们再次不禁料想,这里或许就是群众路线的起源地吧?
六、后记:井冈山是一种信仰
前天在培训班的微信群里,有战友在讨论“信仰“与”信念“,这两个词的自己没有任何可以讨论的意义和须要性,百度或知乎有着无数的解读——但将其放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里,我们确实有须要去研讨一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种精神,是为信仰,而为了这个信仰而的内在驱动,是为坚定信念。
让我们一起重温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斗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信仰,也正是为了追寻这个信仰,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定着勇于拼搏、勇于支付、勇于牺牲的信念,我们这个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却又一经迷恋的泱泱大国才华逐渐走向再起。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井冈山,你是一种信仰。
另赋词一首
《念奴娇·咏建材子女》
井冈山下,望巍峨,蜿蜒奇骏如龙
建材八十子女,重走英雄路。
红米饭香,南瓜汤甜,金丝被下眠。
昨夜小雨,能笑英雄有泪?
赞我中原大国,再起之路,举世无双。
遥想九十年前,志士血洒黄洋!
竹林飒飒,健儿抬头阔步,心中狼烟。
八角楼里,星星点点如昨。